靈獸按
如何適應“疫情常態化”下的發展和增長,才是百貨業“破圈”的關鍵所在。
作者/揚塵 ID/lingshouke
▲這是靈獸第954篇原創文章
每況愈下的百貨業,再次蒙了一層灰。
百貨業創新轉型的代表性企業天虹股份(002419.SZ),也似乎遇到了困境:營收、凈利潤雙雙下滑。
而這已經是其連續兩年凈利潤下滑。
3月11日,天虹發布的2020年年度財報顯示,天虹2020年共實現營收117.99億,較上年同期下降39.15%,而歸屬于上市股東的凈利潤更是下降了70.51%,至2.53億元。
上一年的2019,天虹股份實現利潤總額11.05億元,同比下降5.4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59億元,同比下降5%。
其他百貨企業的業績也不樂觀。
王府井百貨預計2020年全年凈利潤下滑54%至62%;南京新百凈利潤預計下滑51%至39.48%;南寧百貨自2019年實現盈利后,再次預計虧損超1.2億。
但與其他同業競爭對手相比,天虹超市業務的表現就像是一個“救火隊長”。
1
超市成了“救兵”
天虹超市在關鍵時刻挑了大梁——2020年天虹超市業態收入同比增長21%,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0%。其超市業態可比店營業收入占比達到67.41%,利潤總額占比達到50.32%。
而天虹2019年超市營收和利潤在四個業態中僅達到36.64%和29.67%。
和百貨、購物中心客流的“慘淡”相比,超市行業大部分企業在2020年均實現了營收、利潤雙增長。
據了解,天虹在全國超市門店已達到114家,可比店毛利率達到25.42%,月均營收坪效達到每平方米1496元。
早在2015年,天虹就已經推出了超市到家業務,2017年實現了大面積的門店覆蓋。在2017至2019年間,分別實現了900%、118%、43%的銷售增長。
目前,天虹超市的線上和實體店的融合程度較高,其2020年到家銷售同比增長1倍,銷售占比17%,已經形成了“極速達+次日達+全國配”的業務矩陣。
作為一家以百貨業態起家的企業來說,天虹開超市的“打法”在日漸成熟,可以說,傳統超市企業該有的,天虹超市系統都有:在供應鏈方面——天虹建設全球采購網、生鮮直采基地、打造自有品牌及3R商品(即食即烹即煮商品)。
另外,在數字化方面,天虹超市的布局也初具規模。
截至目前,天虹超市平均SKU超9000種,而其中90%的商品和85%的超市會員已實現數字化,并在后臺系統建立起超200個客戶標簽,其負責人表示,這些標簽正在被高頻次應用。
在商品的線上和線下銷售中,天虹超市價格、促銷始終相同。另外,為了確保線上線下庫存一致,天虹還研發了一套智能揀貨系統,將原本的揀貨時間縮短了近一倍。
天虹對于超市業態的垂直探索還在繼續。2017年,天虹首次推出獨立運營的sp@ce天虹超市,并定位為中高端的新型體驗式數字化超市。并在在前三年以每年8家門店的增速擴展,截止目前,sp@ce天虹超市門店數已超36家。
據了解,sp@ce天虹超市首次設置了“生鮮服務中心”,推出清洗、切配等20余項生鮮食材加工服務。在消費體驗數字化方面,其在門店中布局了數字化互動屏幕,通過大數據直接展示實時銷售排行和優惠活動等。
可以說,不論是天虹超市供應鏈的深入,還是到家業務的提前布局,都給疫情影響下的天虹留了“退路”。
天虹超市業務也借此在百貨企業的超市業務中“一枝獨秀”。
2
業績下滑背后
百貨業態業績下滑,這是一個全行業的問題。即便為應對業態危機,各百貨企業紛紛出招“自救”,開啟了直播、到家、團購等線上業務,以期和消費者建立新的互動。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的超市零售額比上年增長3.1%,百貨店、專業店和專賣店分別下降9.8%、5.4%和1.4%。也就是說,2020年僅超市業態零售額實現增長,而百貨業下滑最為嚴峻。
以天虹股份為例,縱觀其業績報告,2020年其是最為“慘烈”的一年。
天虹年報顯示,2020年一季度虧損0.5億,之后三個季度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86億、0.92億和1.26億元。各報告期內歸母凈利潤較去年同期分別下滑115.98%、92.9%、80.46%、70.51%。
Wind板塊數據顯示,一般零售板塊51家A股上市公司去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總跌幅為43.33%,而天虹的下降幅度顯然要高于同行。
天虹對于業績下滑的原因解釋為;一方面,是百貨購物中心業態在去年進行階段性停業及縮短營業時間;另一方面,是給予供應商大力度的減免租金及管理費的支持。
但業內人士表示,天虹凈利潤出現大幅下滑還有一方面:近些年天虹步子邁得太快了。天虹對于購物中心和超市業態的擴張日漸迅速,高額的支出拖了盈利的后腿。
2019年,天虹新開了11家購物中心,較去年數量增長超80%。
2020年,天虹又“逆勢”新開了7家購物中心和17家超市(含12家獨立超市)。截止至報告期內,天虹購物中心業態的面積已經超過了其百貨業態。
目前,天虹的業務主要分為百貨、購物中心、超市以及便利店四個業態,且近年后三個業態的比重持續上升。
或許,正如其董事長高書林所言,“天虹已經不是一家傳統意義上的百貨公司了?!?/span>
但新開的購物中心業態在盈利和坪效方面還未實現規模,在天虹前三季度購物中心業態可比門店經營數據中,購物中心的營收收入占企業總營收的7.06%,而百貨業態的占比是23%。
天虹購物中心和百貨業態2020年的利潤總額占比分別是5.81%和34.24%。
當然,這之中亦有二者經營模式的不同的原因,但天虹近年發力的購物中心業態顯然還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坪效。
另外,天虹購百的業績地域屬性明顯,其門店營收排名前十的門店均處于廣東省深圳市,除2家購物中心外,均為百貨業態。而這10家門店的營收的比例達21%,但其面積和門店數占比僅不到十分之一。
高書林在此前采訪中表示,天虹目前的戰略就是聚焦某一個地區市場,把某一個地區市場真正做深做透。
從天虹年報來看,2020年企業營業總成本較上年減少37.43%,但銷售費用卻增加了3.4億元——企業擴張所增加的職工薪酬、物業及租賃費用、水電費等,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企業的業績。
業內人士認為,購物中心業態短期內并未使公司實現顯著的業績增長,而其裝修、改建等成本反而要靠增加攤銷期限來減少每一期面臨的成本壓力。
但另一方面,天虹購物中心業態在數字化和主題場景方面布局已久,隨著疫情的影響日益削弱和品牌口碑效應遞增,購物中心業態未來長期可能具有更頑強的生命力。
3
百貨業“破圈”
歸根結底,天虹還是一家“百貨公司”,雖然其他業態亦遍地開花,但還是無法撼動百貨業態在天虹營收和利潤方面的領先地位——在2020年之前,天虹購物中心、超市以及便利店三個業態的利潤占比相加也不及其百貨業態的利潤占比。
但在天虹2020年的年度財報中顯示,報告期內其“購百”業態(購物中心和百貨)的可比店營業收入占比僅30.93%,其前三季度百貨業態可比店的營收占比也僅達到23%。
2020年受疫情影響,天虹在內的百貨業客流大幅度減少,甚至不少企業傳出破產傳聞。但未來,百貨業真的會“凋零”嗎?
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春節期間重點大型零售企業(百貨為主)零售額同比增長130%。商務部數據也表明,今年春節期間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較2019年亦增長4.9%。
很多受困于2020年業績低迷的零售企業已經在轉型的路上“大刀闊斧”。
“奢侈品商場”SKP靠差異化的打法,2020年實現銷售額177億,單店的銷售額和坪效均為全球第一。去年年底,北京SKP還開啟了面向年輕客群的新空間SKP-S(南館),主打沉浸式體驗和年輕化選品。
天虹作為最早實現實體零售數字的企業之一,也開展了百貨專柜到家業務,全年銷售同比增長23倍,銷售占比達18%。另外,百貨數字化平臺覆蓋了1.9萬個線下專柜,同比增長64%。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在報告中指出,差異化、體驗化和商品力是未來百貨業轉型的重要方向。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也曾表示,“顧客的體驗式消費正在代替商品售賣,未來也將成為消費者到店的主要驅動力?!?/span>
貝殼研究院報告稱,未來通過提升自營化比例、利用數字化推進全渠道資源整合以及升級改造傳統老舊百貨店,是百貨業實現營收增長的重要因素。
這是句無比正確的廢話——因為,如何提升自營化比例?數字化如何產生效益?老舊百貨店如何升級改造并且有效?
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
同樣,如何適應“疫情常態化”下的發展和增長,才是百貨業“破圈”的關鍵所在。
關鍵是,估計沒有誰知道該如何“如何”。(靈獸傳媒原創作品)